《2018年度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在京发布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为纪念《生物多样性公约》生效25周年,联合国将今年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定为“庆祝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25周年”。22日上午,中国科学院和生态环境部在北京动物园联合发布《2018年度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真菌卷》。
生态环境部黄润秋副部长宣读了李克强总理关于此次活动的重要批示:生物多样性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我国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25年来,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成绩应予以肯定。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各有关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有关部署,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意义的认识,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着力健全法律法规和保护机制,健全完善保护网络,提升管控能力,切实加强重点区域和重点物种的保护,尤其要保护好濒危物种,严惩各类破坏行为。全社会形成合力,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更大成效。不断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作出新的贡献,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维护全球生态安全。
张亚平副院长代表中国科学院和生态环境部双方共同发布《2018年度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和《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真菌卷》。生物物种是大自然中最为奇特的生命形式,生物物种名录是一个自然地理区域或行政单元的生物区系本底性的基础资料。一个国家的生物物种名录不仅可以直接反映国土上物种资源情况,还能体现这个国家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因此及时更新生物物种名录对于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与利用实践都是十分重要的。中国科学院从建院开始,就把生物多样性领域的基础性研究放在重要地位。《物种名录》和《红色名录》的编研是中国科学院和生态环境部联合开展的基础性和公益性工作。也是中国科学院对可持续发展履行的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
从2008年开始,中国科学院组织100多位分类学专家,基于已有文献和标本,对我国已知物种进行编目和研究。以年度名录的形式每年更新,并向社会公开发布,为全球使用者免费提供了中国的动物、植物和菌物等生物类群的分类和分布信息,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每年发布年度生物物种名录的国家。《名录》严格按照国际物种2000的标准,收集和整理物种的分类学信息。发布的名录中,每个物种均包含拉丁名、同物异名、中文名、别名、分布区、分类系统及相关文献的信息。每条数据都由分类学家审定确认,并与《全球生物物种名录》实现信息共享。《2018年度中国生物物种名录》共收录物种及种下单元98317个,其中物种86203个,种下单元12114个。收录的生物类群包括: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细菌界、色素界、原生动物界和病毒等。该名录的建立为我国生物多样性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为全面评估中国大型真菌受威胁状况,2016年中国科学院与生态环境部联合启动了《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大型真菌卷》的编制工作。这是我国首次采用IUCN标准对大型真菌的受威胁状况进行的一次全面评估,是一项规模庞大的系统工程。本次评估汇集了全国20余家单位的140多位专家,覆盖了我国已知的大型子囊菌、大型担子菌和地衣型真菌共计9302种,包括大型子囊菌870种、大型担子菌6268种、地衣2164种,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大型真菌红色名录评估涉及物种数量最大、类群范围最宽、覆盖地域最广、参与人员最多的一次评估。
中科院张亚平副院长与科发局领导、《名录》工作组成员合影 庄文颖院士、黄润秋副部长、魏江春院士、张亚平副院长、姚一建研究员合影
张亚平说:生物物种名录和物种红色名录的编研,将对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管理产生深远影响,为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保护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这也是一项基础性工作,来不得半点浮躁,需要参与人员的默默奉献。他向所有参与这二项工作的专家和工作成员表示了感谢与敬意!
参加发布会的还有来自《名录》专家组代表魏江春院士、庄文颖院士,名录牵头单位生物多样性委员会以及主要参与单位植物所、动物所、微生物所的多位代表。

原文转自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http://www.cncdiversitas.org/zh-hans/node/2566